- 何謂生物能反饋 -

在不經意間,我們日常生活的一些說法已經準確表達出生物能反饋(biofeedback)的特性。例如我們會對具有同樣波長的人或想法「產生共鳴」。

解釋生物能反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以大自然為例。最悠久的生物能反饋形式當然就是陽光。皮膚暴露在陽光下會變黑,但原因不只是皮膚加溫,否則我們去三溫暖皮膚也會變黑。真正原因是陽光中紫外線的比例。紫外線波長為10~400 nm(頻率相當於1,500~750 THz),能刺激皮膚產生色素。我們的皮膚具有內建調控系統,會在特定的陽光頻率照射下產生色素,讓皮膚變黑。皮膚產生色素只是陽光觸發的調控過程之一;而維生素D的產生則是另一種。

除了陽光狹窄的頻寬,我們不難發現還有其他頻率存在,也會引發各自的調控反應。保羅•施密特早在1976年便發現,施用電磁振動會對人體、動物和植物產生調控效果。他藉著這些觀察,建立了外源性(意思是影響來自外在)生物能反饋的規則。就這方面來說,我們也該提到內源性生物能反饋,這是指人體本身的振動模式。如今保羅施密特生物能反饋系統(Biofeedback according to Paul Schmidt)的應用包括外源性和內源性兩個面相,而仍以外源性為主。

讓我們回到「生物能反饋」這個詞。生物能反饋biofeedback一詞由兩個部分組成,bio(生物)強調過程的自然性;而feedback(反饋)指的是具有相同振動特性的物體間才會產生的現象。音叉的例子可以清楚說明共振反饋現象。將兩支音叉如下面兩張圖示般靠近,敲擊其中一支,使其發出特有的振動,另一支原本沒有振動的音叉也會被振動音叉激發,兩支音叉最後會以同樣的頻率振動,發出同樣的音。所以反饋也可說是共同振動(co-vibration)。

但共振反饋只有在兩支音叉相同時才會發生。假如用兩支不同的音叉進行同樣實驗,第一支音叉就無法激發第二支音叉,因為沒有共振反饋的能力。將這些觀察舉一反三到生物能反饋領域,就能瞭解為何保羅施密特生物能反饋系統被稱為溫和的生物能反饋形式,因為會考慮到生物共振窗口(biological window)的問題,實際上不會造成副作用。“錯誤”的頻率無法在人體找到共振反饋點, 因此不會發揮作用。但同樣地,也不會產生調控效果。這就是為何保羅施密特生物能反饋系統聚焦於找尋和應用頻率或頻譜。用比喻來說,就是要重新激發人體未振動的音叉。

相同的音叉會產生共振反饋

不同的音叉無法產生共振反饋

前面以陽光為例解釋生物能反饋現象,許多讀者大概會想到,皮膚除了變黑,也會曬傷。因此必須有依循的準則,以促進人體調控機能,又不會造成傷害。陽光的例子恰可一次決定幾個這樣的準則。其一是人體接觸頻率的時間長短。在陽光下適量時間可促進健康,但長時間待在陽光下就得做好防護措施。另外強度很重要。在科技領域中,這指的是振動的振幅。假如陽光微弱,我們可以在戶外待很久;但如果陽光強烈,就只能待幾分鐘。另一個重要準則就是頻率本身。如果過濾陽光頻譜,去除紫外線,皮膚就不會曬黑。因此要達到調控效果,顯然需要正確的頻率。

施用正確的頻率波形是生物共振窗口的另一個準則。比方說,振動有諧波(harmonic oscillation,單色光)、方波(square wave,電腦科技)或是刺激療法用到的三角波(triangular wave)。最後一個準則是頻率的旋轉性,可用於穩定或動搖人體右旋或左旋的能場。例如光能以圓形偏光(polarized)的形式存在。

符合這些準則,就會在生物共振窗口內作用,以有益或有害的方式影響人體。如果所有準則都符合,只改變振動波形,雖然還是在生物共振窗口內作用,卻會讓人體失去穩定。這是手機、無線電話以及無線科技(無需透過電導體進行點對點的資料傳輸)的主要問題之一。使用這些頻譜,會在生物共振窗口內作用。

保羅施密特生物能反饋系統被稱為溫和的生物能反饋形式,是因為將上述準則專門應用於身體的平衡和諧。相關的生物能反饋儀器在設計上,頂多是無法發揮調控效果,並不會造成傷害。我們這三十多年來的經驗出色地證明了這一點。

返回頂部